沈寂近影
5月16日消息,记者从上影集团获悉,上海文史馆馆员、上海电影制片厂编剧沈寂2016年5月16日19点55分在上海市六人民医院病逝,享年92岁。
“父亲走得很安详,给了我们一些安慰”,沈寂小女儿汪清说,今年春节后,沈寂因肺部不适住进医院,已有三个月,“他气喘得厉害,我们劝他进医院检查。但他说手头还有一部书稿,因此一直抓紧写作,直到那天上午终于完稿,才答应下午去医院检查。没想到入院以后的状况,每况愈下……”
汪清说,父亲平生最爱三件事,一是阅读,二是写作,三是与人交流,“他写了一辈子,对他来说,写作是一种享受。”沈寂去年出版的《昨夜星辰——我眼中的影人朋友》正在解放日报连载,“入院后,他总是让我们给他念报上的连载,只要听着报上的内容,他就安静、舒缓下来了。对父亲来说,最遗憾的可能是没看到他最后几部书稿的出版,有一本《话说百年上海滩》听说6月就要面世了。“
沈寂,原名汪崇刚,浙江奉化人,1924年9月生于上海。孩童时因家庭关联遭绑票,以后在白色恐怖笼罩下,他曾转到苏南加入新四军。在大学读书时因参加学生运动,被关进日本宪兵队上刑罚,肄业于复旦大学西洋文学系。后来他写小说、编刊物,结识了当时活跃于上海文坛的柯灵、张爱玲、徐訏等不少作家,亦熟悉商贾巨富如黄金荣、杜月笙、哈同等“大亨”、“大班”,成了写老上海人物的行家里手。
上世纪40年代,沈寂以小说创作见长,出版过《捞金印》、《两代图》、《盐场》、《红森林》等小说集。他早期的短篇小说《盗马贼》、《大草泽的犷悍》、《被玩弄者的报复》,连续三期刊于柯灵主编的上海老牌杂志《万象》上,这在《万象》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柯灵在编后记中推荐道:“这里想介绍的是《盗马贼》,细读之下,作者自有其清新的风致,沈寂先生是创作界的新人,这也是值得读者注意的。”
沦陷时期的上海,形势愈发吃紧,《万象》常遭敌伪审查,柯灵不时受到传讯,直至被捕,刊物难以为继,至第四年第六期后被迫停刊。筹备复刊时,柯灵为不引起敌伪注意,举荐沈寂担当执行主编,编辑部就设在沈寂寓所。
沈寂与文艺报刊早有缘分。在复旦大学西文系就读时,他就与后来成为外交家的王殊等同学组成文学社,编辑油印刊物《青的果》。他的第一篇小说《暗影》刊登在顾冷观主编的《小说月报》上。他常常在敌伪时期的刊物《女声》、《杂志》上发表抗战小说。这些刊物的编者如关露、鲁风等,其实都是打入敌伪的地下党。
沈寂在上海抗战胜利后第一张报纸《光化日报》做过记者,采访了国共两党不少要人,又与董鼎山、沈毓刚、钟子芒分别担任《辛报》编辑,继而接手陈蝶衣主编的《春秋》与《西点》杂志,又自办人间书屋出版社,出刊《报告》周刊,延聘徐中玉、姚雪垠任主编。这三种杂志,一直坚持办到解放前夕被勒令停刊。
1948年夏天,沈寂收到香港永华影业公司一纸信函,该公司上海办事处通知他,选中了他的两部长篇小说《红森林》和《盐场》,拟购买版权改编电影。
1949年初,沈寂携新婚妻子朱明哲,来到香港永华公司正式担任电影编剧。在香港不到三年时间中,他先后为永华、长城、凤凰、五十年代等影业公司编写了《狂风之夜》、《神·鬼·人》、《白日梦》、《中秋月》、《蜜月》、《一年之计》、《水红菱》等十余部电影剧本。他与著名导演朱石麟以宣扬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及民间风俗礼节为题材,合作编导的《一年之计》,在1956年获得中国文化部颁发的1949—1955年度优秀影片荣誉奖。《中秋月》于1988年被香港《电影》双周刊评选为中国十大名片之一。
上世纪50年代初,沈寂从香港回沪,此后一直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担任编剧。“四人帮”粉碎后,他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科幻电影剧本《珊瑚岛上的死光》。
在这之后,沈寂转向传记文学创作。1984年,沈寂创作的人物传记小说《一代影星阮玲玉》在《解放日报》连载,引起轰动。后来出书,初版首印即达十万册。
以小说形式再现阮玲玉短暂而坎坷的一生,这是沈寂早在四十年代就已萌生的想法。他在香港影业界,先后访问了与阮玲玉共事过的前辈影人如林楚楚、卜万苍、费穆等,曾有过与著名导演朱石麟合作编导阮玲玉传记影片的打算。程步高还专门陪沈寂去采访影星胡蝶。从胡蝶那里,沈寂知道了更多阮玲玉的往事旧闻。胡蝶对阮玲玉有颇高评价,说她的演技是“超人一等的”,“能演各种角色,而且演得都很像”。通过采访,沈寂了解到,这两位中国电影明星有着高尚艺德与珍贵友谊。
《一代影星阮玲玉》后来被拍成二十集电视连续剧,香港导演关锦鹏将小说搬上银幕,张曼玉出演主角阮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