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王永娟6月3日报道:在上世纪80年代,越剧《卖油郎》作为毕派的经典之作,曾在申城舞台热演200多场。今年正值其创始人毕春芳90华诞,作为上海越剧院重点非遗传承剧目——《卖油郎》(新版)将于6月15日、16日在逸夫舞台上演。
“暖男”逆袭 传递助人为乐正能量
越剧《卖油郎》取材于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冯梦龙的白话小说集“三言两拍”之《卖油郎独占花魁女》。描写南宋初年,西湖边卖油郎秦钟为帮助旧相邻莘善寻找其失散多年的女儿,积银十两,不辞辛劳,去会见沦落风尘的“花魁女”莘瑶琴,最终使得瑶琴父女得以团聚,瑶琴感秦钟质朴真诚,最终与之成婚的故事。
《卖油郎独占花魁女》曾被改编成多个剧种,越剧中尤以毕春芳版本最受观众欢迎。上世纪80年代,此剧在申城热演经久不衰,常常需要限购,“凭户口本买票”。该剧与《王老虎抢亲》、《三笑》一起成为“毕派”三大艺术经典代表剧目。
今年正值国家级非遗继承人、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毕春芳90华诞,为更好地保护、传承“毕派”艺术,上海越剧院汇聚最具实力的青年创作团队,将阔别上海观众30多年的“毕派”名剧《卖油郎》重新搬上舞台。
新版《卖油郎》在保留“毕派”经典唱腔、表演及旧版经典场次的基础上,对内容作了新的修改,一方面使得故事情节更加紧凑,一方面使得“卖油郎”这个角色的戏份更加吃重。
“戏中的卖油郎不善言辞、憨厚热心、质朴单纯、一诺千金,就算是在现代社会里,这样的人依然应该得到人们的尊重和赞许。”对该剧剧本进行重新整理的上海越剧院编剧黄嬿认为,助人为乐,是《卖油郎》向观众传递的最有生命力的正能量,“这是一个‘暖男’的逆袭,对于现代年轻人的婚恋观也有一定的指向性。”
从才子到小贩 丁小蛙蜕变挑战“卖油郎”
越剧“毕派”风格鲜明,其代表剧目大多更有民间色彩,演员的表演也更显质朴、憨厚、诙谐,剧中人物大多是非分明、好恶分明。而这些特点也正是其创始人毕春芳的特点。毕春芳尤其擅长表现喜剧人物,善于在唱腔中运用夸张多变的唱法处理,使曲调活泼、轻松、诙谐,妙趣横生。而这些也给她的继承者、新版《卖油郎》的主演丁小蛙带来了挑战。
“毕派”的三大经典剧目丁小蛙已排过其他两部,虽说都为轻喜剧,但其他两部种,男主人公都是英俊书生,卖油郎这样一个青衣小帽、市井小贩的角色,让演惯了帝王将相、才子书生的丁小蛙感觉挑战不小。
“一开始还真有点别扭,感觉自己的表演很难做到像老师那样的轻松自如,那样的生活化。”于是,在其老师毕春芳的鼓励下,丁小蛙开始了体验式的戏剧心理调整——专门找卖早点的小商小贩小摊头,观察他们的忙碌和吆喝。而“卖油郎”的一副油担也让丁小蛙吃了不少苦头,担子不能轻,轻了就荡不起来,而且还要挑得雅、有美感。是个体力活更是个技术活。“慢慢走进人物后,卖油郎的感觉一点点出来了。他是一个有点‘一根筋’的好人。”现在丁小蛙已经沉浸在这个角色中,琢磨出,要演好“卖油郎”这个角色,语气、台步、气场都需要转换。“老师特别关心这个戏,对我的一招一式都有要求,我们拍戏的进度我都会录了视频给她看。老师已经90岁高龄了,但《卖油郎》的每一句戏文她都记得。”丁小蛙说,老师对艺术的这种追求与执着对自己鼓舞很大。“我们要做的是,努力做好,把老师的艺术继承下来。”
新版《卖油郎》中,与丁小蛙搭戏的是特邀演员王杭娟。专攻戚派的王杭娟现工作于杭州黄龙越剧团,擅长青衣戏。王杭娟表示,今年是戚毕合作六十五周年,自己非常珍惜与上海越剧院的第一次合作,对自己来说,“是挑战也是一次学习的机会。”
目前,《卖油郎》进入到公演前最紧张的准备阶段,细节的打磨还在继续。6月15日、16日,上越新版《卖油郎》将与上海观众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