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款由网络游戏《魔兽世界》改编的电影《魔兽》8日在中国大陆首映,首日票房就达3亿元。关于《魔兽》成功,很多人将其归结为“粉丝经济”、集体回忆。果真如此吗?
2004年,大型网络游戏《魔兽世界》在北美公开测试,同年在美国、新西兰、加拿大、澳洲与墨西哥发行。2005年6月正式在中国大陆商业化运营。这款陪伴80后、90后青春记忆的经典游戏,在全球累计账户数超过1亿。
2006年5月,暴雪宣布《魔兽世界》将登上大银幕,引发全世界游戏玩家翘首以待。电影8日零点在中国大陆上映,午夜场斩获5540万票房,刷新《速度与激情》保持5250万午夜场历史纪录。仅凭午夜场,便击败《X战警:天启》夺得单日冠军。它还成为首部连续两天破3亿元的电影,远超该片在全球其他市场两周累积的7500万美元。
从表面看,对电影《魔兽》评价似乎忽略其质量优劣,“情怀”“青春”字眼比比皆是,观众更愿意沉浸于酷炫的视觉画面里,集体缅怀过去。魔兽玩家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们比你多一个世界”。在各大影院,开映前的现场仿佛“世界的大门”正敞开,许多观众穿着阵营战袍、魔兽T恤组队而来,还有人拉着横幅。电影开场,大银幕每出现一个与游戏场面类似场景,大家就异口同声“哇”,每隔几分钟会有欢呼,“部落啊”“联盟啊”此起彼伏。对于魔兽玩家来说,《魔兽》不是一个游戏,而是满怀记忆的青春时光。《魔兽》海外票房也相当不错,目前在英国、西班牙、德国、俄罗斯、巴西等7个国家登顶票房首位,它的成功具有普遍性。
《魔兽》投资1.6亿美元,意味着影片必须取得4亿美元票房才能不亏本。上映前,一些资深影评人士泼尽冷水,断定票房将惨不忍睹。结果被打脸了。诚然,《魔兽世界》改编为电影,目的是实现游戏玩家粉丝经济变现,也是新游戏上线吸粉,但剧组很有诚意地完成了这件事。有人说,“《魔兽》为一款游戏编了两个小时的剧情,心疼编剧”,其实,愿意编故事,才是最难得的。粉丝经济,总被简单地认为“粉丝钱多人傻速来”“有大IP,就能躺着数钱”。殊不知,粉丝最挑剔,也最难以取悦,他们熟悉游戏故事,对电影又有自己的人物、情节设想。爱之深责之切,一旦电影没做好,骂得最凶的,自然也是粉丝。
游戏版权方打造全产业链,向投资商勾画美好蓝图时,总把游戏与电影捆绑在一起。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电影需要设置悬念,讲求人物质感,游戏带来的实景体验以及身临其境的操控感,一个是看,一个玩,载体截然不同,这也决定了游戏改编电影并非一蹴而就。迄今游戏改编电影成功案例并不多,《寂静岭》、“生化危机”系列当属佼佼者。《魔兽》聪明之处,在于制作一部普通观众看得懂、游戏玩家也能满意的作品。游戏线索纷繁复杂,导演把电影集中在人类和兽人矛盾上,让没玩过游戏的人也很容易看懂。两个种族的战斗,多方矛盾冲突,人类英雄与兽族酋长,半兽人的血脉……大小角色前情后果在两个小时被交代得很清楚。结尾大战,一道大门将不同角色命运串联起来,还不忘给续集留点缝。标准好莱坞电影流程,不新鲜,但看得很顺畅,没有闲笔、没有明显逻辑硬伤。电影镜头,则让游戏玩家热血沸腾,即时战略视角、第三人称视角、俯拍镜头、大量近景,打造强烈的沉浸感,犹如打游戏。魔法场景,比很多超级英雄电影更强调施法过程。动作、特效场景都不虚浮,实实在在。
数字不是一切,当《魔兽》情怀粉离场之后,路人粉能贡献多少票房?在6月17日《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上映之前,《魔兽》能攫取多少票房?这才能体现《魔兽》的真正价值。不过,至少目前,它让大多数入场观众满意。情怀、青春,IP,都是伪命题。故事讲不利索,人物、服装、道具、特效粗制滥造,没有资格谈粉丝经济,只是粉丝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