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芦荡火种》剧照
如何让沪剧作品更加紧扣时代脉搏,更贴近城市生活,吸引到更多青年观众?今天下午,作为上海沪剧艺术节的主要内容之一,“与城市同行,与时代同步——沪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的专题研讨会在上海市文艺会堂召开,与会专家纷纷为沪剧的发展搭脉开方,献计献策。
沪剧“时代感”不足如何破?
“上海沪剧界的政治文化值得肯定,然而对时代发展、都市文化的反映尚嫌不足。”在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郦国义看来,从沪剧的发展来看,从它一开始反映农村生活到后来的“西装旗袍”文明戏,都曾经是紧扣时代发展的,这也是沪剧所擅长的。然而,近些年来,沪剧在反映现代都市人的情感、现代城市的面貌等方面有所欠缺。
《上海戏剧》主编张文军对此也有同感,他认为,当前社会正处在变革期,人们的文化意识、城市形态都在发生巨大变化,这就需要沪剧艺术能够深层挖掘当代人的痛感,反映社会热点,而不是仅仅浅层次地反映现实生活。
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罗怀臻也建议,下一轮的沪剧创作,“应该在品质上更多具有当下城市生活的审美特征,包括它的价值取向。”
如何吸引到更多年轻人?
不仅仅是沪剧,现在很多剧种都存在观众群年龄老化的问题,如何能吸引到更多的年轻观众,让观剧成为一件“时髦”的事儿?在研讨会中,很多专家也谈了自己的意见。
“从沪剧的代表作来看,它的知音似乎更多存在于区县,在城市的知识阶层以及青年人群当中,它的感染力要比以前逊色。”罗怀臻认为,曾经在观众中很有“人缘”的沪剧在城市核心地带的知音越来越少,尤其是年轻“知音”少,这严重困扰了沪剧的发展。
郦国义也认为,一个戏有没有前途,关键看其观众有没有接班人,“而这个接班人要具备两个要素,一是有文化品位,二是有消费能力。”沪剧观众亟需年轻化。
为此,郦国义建议,沪剧应该多与大学生、白领接轨,应该像昆曲那样,走进高校校园中去,“多多去争取当下的年轻人,争取更多未来的白领精英”。
沪剧传承要以流派为重要抓手
沪剧的声腔创造表演倾注了沪剧几代艺人几十年的心血,曾有以丁是娥为代表的“丁派”唱腔,以王盘声为代表的“王派”唱腔等。在与会专家看来,流派对一个剧种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一样,流派的多寡往往也代表着一个剧种的荣衰。为此,对流派的传承也是对剧种的保护。然而,近几年,沪剧的流派传承却让他们感到有些忧心。
上海市文广局艺术处调研员方家骏在发言中表示,在沪剧舞台上,已基本看不到“流派纷呈”这样一个局面,有些年轻人是在学戏,然而他最终一个流派都没有钻研,“这个问题在沪剧界比较明显”。
“要重视流派的传承,要把流派的传承作为沪剧传承的重要的抓手和载体。”剧作家陈达明认为,流派传承是一个剧种成熟的标志。“每一个流派都是老一辈表演艺术家通过探索、实践而形成更有特色的演唱方式和表演方式,是非常宝贵的艺术财富。千万不要在经意或者不经意间使某些流派断传甚至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