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春节档影片陆续定档,2023年春节档大战一触即发。
春节档的起点在2013年,暌违影坛六年之久的周星驰带来了《西游·降魔篇》,当年一举拿下13亿多票房。
经过10年发展,如今的春节档已成为电影市场最强劲的档期之一,也是重磅影片的兵家必争之地。
春节档票房:江苏6年涨了4倍多
这十年间,中国内地电影市场票房体量高歌猛进,2013年到2021年,票房从7.7亿元增长至78亿多元,体量扩大了10倍,春节档占全年票房的比重也从3.57%升至16.67%。随着看电影成为中国人过春节的新风俗,春节档也逐渐发展成中国电影市场最火的档期。
十年间,2021年春节档以78.22亿元获得票房之最,《长津湖之水门桥》《狙击手》《四海》《奇迹·笨小孩》《这个杀手不太冷静》五部影片,呈现出“神仙打架”之势,观众也释放了前所未有的热情,1.6亿人次走进影院,被称为“史上最强春节档”。
作为全国的重要“票仓”,江苏春节档的票房呈稳步增长态势,2015年还不到2亿,2016年突破3亿,2018年,《捉妖记2》《红海行动》等影片凭借过硬的质量口碑发酵,带动票房高达5亿多元,2021年飙升至8亿多元,6年间,票房涨了4.2倍,2022年稍有回落,江苏春节档票房达6.6亿元。
从占比方面看,2015年至2021年,江苏春节档的票房在全国均超过10%,2018年到2022年,升至近12%。尤其是2021年、2022年的表现最为亮眼,江苏本土票房以8.7亿元、7.16亿元位于全国之首。2022年春节档,江苏票房与观影人次均居全国第一,全省13个设区市全部进入全国城市票房70强。
影片极致分化,“二八效应”愈发显著
春节档竞争也分外激烈。十年春节档中,头部影片逐渐显露出巨大的“虹吸效应”,大片越强大,留给小片的排片空间就越小,造成了票房极致分化现象,票房朝向优质影片集中。
2008年,《长江七号》和《大灌篮》推动春节档票房首次过亿,2013年的爆款影片《西游·降魔篇》再次加深市场信心,2014年至2016年,“西游记”和“澳门风云”系列成为春节档的常客,2016年《美人鱼》七天狂揽14.7亿元票房,撑起春节档半壁江山。2018年,《唐人街探案2》《捉妖记2》《红海行动》作为票房第一梯队,票房占比达84%。2019年春节档,《流浪地球》凭借精良的制作一路逆袭,最终以46.86亿元的超高票房收官,还获得了金鸡奖最佳影片奖。
2021年,头部作品“一骑绝尘”态势愈加明显,春节档的《你好,李焕英》《唐人街探案3》两部影片占据84%的票房,其余5部影片只能陪跑。2022年,《长津湖之水门桥》延续了《长津湖》的大规模制作,凭借逼真的战争场景、有血有肉的战士形象,一举斩获40.67亿元票房佳绩,占全国票房近42%,推动了中国电影工业化发展,更激发了观众的民族自豪感。
相较于全国,江苏的“虹吸效应”更为显著,2017年到2019年,《西游伏妖篇》《唐人街探案2》《流浪地球》等头部影片票房的占比还仅在三分之一,但近两年,《唐人街探案3》《长津湖之水门桥》的占比均超过了45%,接近一半。
在过去的十年中,头部影片的类型也愈发多元。《唐人街探案2》将悬疑推理与喜剧糅合,给春节档带来新风格,《流浪地球》用科幻故事和灾难片突破“欢乐”的定势,激发了更深层的市场潜力。《红海行动》《长津湖之水门桥》将缅怀革命先辈、感恩和平时代的爱国主义情感融入了春节档。
2017年起,“小镇青年”贡献票房超半数
在票房高歌猛进的同时,“小镇青年”现象也成为了中国电影的关键词。
受益于一二线城市春节返乡的回流效应,“小镇青年”以可观的消费能力,缩短着城乡票房差异,“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作为票房主力的地位已濒于失守,三线及以下城市的观影消费越发成为春节档电影票房的中坚力量。
2013年爆款影片《西游·降魔篇》上映当天票房过亿,其中80%以上由二三线城市贡献。2014年春节档,三线及以下城市的“小镇青年”贡献了全国45%的票房,2017年他们的贡献已达“半壁江山”,2018年春节档,三线及以下城市票房占全国总票房的54.7%,观影人次达55.4%,达到了近十年最高峰。
2021年春节档,仅大年初一到初四的4天时间里,江苏省内的乡镇影院就收获了1.48亿元成绩,贡献了全省近五分之一的票房。近两年因为疫情,一二线城市提倡“就地过年”,虽然三线及以下城市的票房占比有所回落,但仍扛起了春节档的“票仓”大旗,2022年春节档,三线及以下城市仍贡献了近55%的票房。
三线及以下城市观影市场的崛起,离不开乡镇影院的蓬勃发展。以江苏为例,2019年初,江苏仅有174家乡镇影院,到2020年10月,全省160个乡镇建有267家影院,乡镇影院覆盖率21.5%。截至2021年底,江苏乡镇影院已达336家,银幕1746块,覆盖率达29.1%。徐轶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