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市文广局、市文联主办的“民族脊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展”在中华艺术宫开幕,系列展由主题作品展、第八届上海美术大展、战地写生美术作品展、抗战诗词书法展、新四军足迹摄影作品展5个展览组成,以此重温难忘的烽火岁月,缅怀抗战先烈,从不同的角度让人们看到艺术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艺术宫展出馆藏老版画
领衔的“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主题作品展”用150件抗战主题美术作品,向曾经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无数英烈致敬,向所有崇尚和平与正义的民族致敬。
中华艺术宫展出了一批馆藏版画精品,大多创作于烽火岁月,极具视觉震撼。其中,杨涵版画《新四军进城》用写实手法表现了日本投降后,新四军进城时受到百姓欢迎的场景;赵延年版画《团结就是力量》描绘了饱受摧残的人民将力量凝聚起来时的那种巨大冲击力; 王琦版画《肉弹勇士》刻画了我军战斗机英勇撞击日本军舰的壮烈场景;吕蒙版画《神枪手》描绘了当年抗战时的惊险一幕,极具历史意味与教育意义;邵克萍的木刻传单《侵略的罪证》刻画了日军轰炸时一对母女惊慌躲避的场景,这是作者根据全家在抗战时的经历而创作的,传单上有两行字:“勿忘这一幕,牢记侵略仇。”
中国连环画经典原稿现身大展
此次主题展上,还有一批著名的连环画原稿,唤起了人们的情感积淀和视觉记忆。张乐平创作于1946年的连环画《三毛从军记》是中国第一部长篇无文字连环漫画,它以丰富的内容和富于哲理的人性刻画,被誉为“用喜剧手法来表现的悲剧”。1991年,张乐平先生将《三毛从军记》原稿共114组全部捐献给了上海美术馆。
顾炳鑫的连环画《红灯记》描述了抗战时期东北敌占区地下党的活动,作者将素描技法、透视法等要素融入画中,笔笔准确,开创了自己的人物画风格。
韩和平、丁斌曾的《铁道游击队》是中国连环画经典作品。铁道游击队是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英雄的抗日武装力量。游击队依靠群众,开展游击战术,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浴血奋战,奏响了民族救亡的时代强音。
一幅“群鸦图”表现家国离乱
在国画、油画展品中,不少当代中国画家用自己富于探索性和个性化的艺术语言,表现抗战精神,获得了独特而又隽永的艺术效果。
画家沈嘉蔚长达11米的巨幅历史油画《红星照耀中国》创作于1987年,画中124位人物全部有历史依据,画家用类似摄影大合照的创作手法,展示了抗战前夕中共领袖和红军将领的风采。
蔡广斌国画《八百壮士》塑造了在淞沪会战中英勇抗敌、誓死守卫四行仓库的中国士兵。作者将那些同仇敌忾的眼睛和符号化的战士头像拼接、并置在一起,形成了强烈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著名画家俞晓夫用三联油画的方式创作了《王各庄——麦茬地》,用有点洋气的个性化绘画语言讲述了抗战前线的人民精神,通过拉开历史距离的叙述方式,让人们感受到了中国人民内心深蕴的力量。
当代水墨画家何曦的代表作《1937,我的家》,画了一幅不带一滴血泪的“群鸦作乱图”,活现了当年的人间惨剧。画面里没有出现一个人物,甚至没有“家”的环境描写,而是将横飞的乌鸦和残损的桌椅,置于广阔的想象空间里。乌鸦是指日寇,椅子则代表了家园,这一幕的灵感仿佛来源于希区柯克的惊悚电影,而乌鸦,在日本是吉利的象征,在中国,则是不祥的代表,这一正一反的寓意引发的联想使得这件作品的意义超越了艺术本身。
重走抗战路,用笔墨向先辈致敬
上海市文联、市摄影家协会最近组织了40余名摄影家,历时4个月,探访了20余位新四军老战士,重走新四军抗战路,拍摄并征集了近万幅作品,尤其是珍贵的新四军历史照片。主办方从中精选出160余幅作品举办了“新四军足迹摄影作品展”。
上海市美协组织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型战地写生活动”,通过美术家的画笔来记录和展现抗战遗迹,警醒世人毋忘国耻、砥砺向前。4批美术家分赴滇西抗战遗址、山西及北京抗战遗址、皖南新四军军部遗址、湖南衡阳及岳麓山抗战遗址等地进行深入考察和写生创作,此次展出了近百件有代表性的抗日战地写生作品。
今年第八届上海美术大展以抗战为主题,主办方有重点地组织画家深入生活进行采风、创作,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历史主题作品;“抗战诗词书法展”则荟萃了上海书法界的名家选录毛泽东、朱德、陈毅等革命先辈所作的诗词警句进行创作,用笔墨向革命先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