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更2之切割》
这些都逐渐形成他独具一格的电影美学,繁复和华丽是他标志性的视听元素符号。所以巴洛克式的音乐在他作品中也是反复采用,帕格尼尼式咏叹调是他的主旋律,而巴赫式赋格韵律则给予电影一种螺旋式的圆形运动感,从外围不急不缓,由外到内抵达“张力织网”的目的中心,中心不是高潮,中心是主题,但高潮赋予主题完整性。尤其是每部片子里的血腥镜头,威尔第式管弦乐就如这张网上的弹力,让场景中的戏剧效果更加强烈更加惊心,让人目眩神迷。
二、主题和风格的不断深化和迁移
初观朴赞郁电影的人,难免不为他的“重口味”吓倒,血浆、复仇、乱伦、杀戮、是以他的电影不太让主流观众感到舒适,除了《共同警备区》几乎都未大卖过,但是,在他的电影里,这些刺激感官的元素从来都不是真正的核心,如果你看懂了他,方会明白,朴其实是怀着一种另类的,难为常人所理解的浪漫纯真的心态在创作,他的电影从来不是真正的绝望,而仅仅是逆主流而行,言他人不敢言的体验的“病态美学”。
他的主题从来不乏这些核心要点:孤独的不被人理解的情绪,对宗教和政府等权威持质疑态度的世界观、灵与肉的挣扎、情欲的深入探索、人性黑暗层面的深入探讨、信念的摧毁与重塑、颠倒日常道德标准的两性关系。
这些命题,如同希区柯克晚年回忆自己的创作核心一样,都是围绕着“畏惧罪但又被罪吸引,渴望从罪恶感中挣扎和解脱后的释然”进行的。俩人都有家庭被动给予的宗教背景,是以打小就对人的“原罪”怀有深刻的见解,最终都成为无神论者,正是他们创作的原生土壤。
但朴赞旭所不同的是他成长的年代是韩国民主化进程的时代,再加上朝鲜半岛的政治形势,是以,在他的作品里,或多或少存在着对社会前途,对民族统一的思索,只是这类思索越来越少见于他的作品,而是越来越执着偏向于对人心的挖掘,究其原因,其实是他认为人的欲望和相互关系是组成家庭和社会的基本要素,而他要从源头着手,才能解读伦理、社会、宗教、道德上的疑问。
这也从他作品序列可以得见,从《共同警备区》的朝韩对立、《我要复仇》和《切割》后对贫富差距的质问,《六个视线》里《N.E.P.A.L》对异国移民的关注和温情,《机器人之恋》对社会禁锢精神不正常者的一些反讽,然后从《蝙蝠》开始,他基本已经完全抛弃了这方面的考量,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对人性的深度挖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