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
他最近的两部作品,《蝙蝠》和《斯托克》,基本彻底颠倒人类正常认知道德标准的衡量,而更接近他假象中的“理想国”,无谓正邪,也无谓得失,所有的道德价值都被颠倒重塑,所有的道德传统都被抛到了一边,直截了当地提出反感人类社会常态:家庭,爱情,亲情,欲望,以及日常生活的枯燥、无趣和堕落,唯一强调的是从毁灭中得到的愉悦、成长和永生。
这也表现在他作品的形式上,越发倾向哥特式的整体氛围,古希腊式的戏剧核心, 这其实从《老男孩》就开始了,日益浓郁的舞台剧风,日益植入的童话暗喻,他谱写着独属于自己的“暗黑史诗”,华丽中带着堕落,把玩着人性中的种种病态,而他认为这才是人类的正常状态,普通人认定的正常其实是庸常,而正常应该恰恰界定为人在正邪念激烈的交锋中的种种选择,他拒绝被主流世界的意识形态所整合,提出人的完整意义应该是在人和人之间的种种关系中定义,尤其是让人欲罢不能的情欲中才能诞生。
他的叙事手法也为之随着日益非线性化,时而由时空跳躍带来的碎片感触和梦境一样的非现实感,时而从主观到旁观自如地来回切换的奇幻视听,时而又有安东尼奥尼式对观众的凝视。想象力从而在不同的能量层级中被激发,被高度精炼意象化,从而使其观赏性能有种种组合,趣味无穷。
三、影迷与书迷
已经成为世界一流大导演的朴赞郁究竟是如何达到今天的境地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多看书多看片。在2010年的一期《cine21》上杂志,朴赞郁在长达10小时对谈中透露出自己惊人的看片量,那时就已经达到2万余部,在多次电影节的余暇间,他和其它导演还谈及了欧美电影对自己的影响,比如希区柯克、朱尔斯-达辛、山姆-佩金帕等类型片大导,另外,他对电影的口味杂得惊人,从德莱叶、维斯康蒂等艺术大师到B级片、Cult片,无所不包。要知道他在正式成为导演之前,其实是韩国知名度很高的影评人。